運動指南

    養老文化,重視子女孝心的體現,認為老人家 退休 後就要被好好服侍,忌諱勞動。鼓吹「好好休息」停止消耗體力,消極的「 退休 概念」偏偏令老人家再也動不起來。而隨著年紀增長,肌肉流失的速度更會越來越快,若再加上生病、臥床,之後想再站起來活動,簡直就是難上加難。

     

    退休 後沒運動,肌肉會快速流失!

    老年人肌肉流失量比成年人高,最主要原因是 退休 後的「活動量下降」所致, 退休 生活若沒有事先規劃,經常會出現無所事事的情形。

    老人

    別以為肌肉流失量下降只是小事一椿,肌肉減少甚至會影響老人家吞嚥、上廁所、甚至因為肌肉量進一步下降繼而影響日常生活,造成跌倒。久臥睡床「休息」,關節亦會出現變形與肌肉萎縮。

    長輩需要「有計劃的」肌力訓練

    想增強肌力,就要增加運動量。所謂萬事起頭難,可以鼓勵老友記先從減少久坐、臥床時間開始做起,並多到戶外走走、接觸大自然。

    訓練日程:

    日常活動訓練:走路、搬物、晾衣服。

    進階訓練:爬階梯、坐到站、倒退走。 設計合適的功能性活動,並在生活中落實,可以請物理治療師協助。

    senior woman

    下肢運動比上肢更迫切

    缺乏運動的人只要經常進行適量運動,也可改善健康狀況。不須從事劇烈運動也可促進健康。另外,人體有 70% 的肌肉集中在下肢,應集中訓練下肢。另外,亦需要協助老友記建立「安心感」,減少他們對運動的排斥感,令他們對運動有自發性的意願,才是樂活 退休 生活的長遠之計。

    資料來源:

    1/  衞生署運動知多少網頁 (https://www.dh.gov.hk/tc_chi/useful/useful_dykt/useful_dykt_exercise.html

  • 隨著年齡增長,你有否常感疲倦、體力一年不如一年、甚至始覺行不便?以上都是衰老的徵狀。在香港,逾6成的65歲或以上長者,被分類為「前期衰老」或「衰老」人士,情況更有上升趨勢。但衰老並非老化過程的必然結果,已有證實踏入前期衰老的樂齡人士,透過參與多元化活動 抗衰老 ,能有效提升身體和認知功能,身心都變年輕! 抗衰老 要做多元化運動 「衰老」分為體能衰老及認知功能衰老, 可分別演變成肌肉減少症及認知障礙症,連帶增加跌倒、殘障、住院以及死亡風險。有見及此,除著重以帶氧及阻力運動提升肌肉量及力量,改善平衡及活動能力等實質身體健康狀況外;多元化活動內容亦結合認知及健腦訓練,如健腦遊戲及棋盤遊戲,以訓練樂齡一族的認知能力,如記憶力、手眼協調、集中力、心算及判斷力等,達至 抗衰老 之效。 抗衰老 妙法? 近八成長者逆轉至非衰老 根據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於2019年發表一項干預研究。於2017年至2018年期間,127名來自香港社區老人中心、平均62.2歲、有「前期衰老」的長者,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或對照組。干預組的長者接受為期12周、每周兩次的多元化預防衰老活動,包括帶氧及阻力運動、電腦輔助認知訓練和棋盤遊戲。研究主要結果為衰老狀況及綜合衰老測量,當中包括主觀(衰老狀況)和客觀(握力、肌肉耐力、平衡力、步行速度)測量;而次要結果包括注意力、記憶力、執行功能及自評健康狀況。 研究已證實參與運動、認知訓練和棋盤遊戲等多元化預防衰老活動後,長者的認知功能與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有明顯改善,逾8成參與長者的「前期衰老」情況得以逆轉至「非衰老」、肌肉耐力不足及平衡力不足長者比例亦分別大幅減少70.8%及89.5%;而未有接受預防衰老活動的長者,其衰老分數為上升,可見 抗衰老 並非不可能的任務,只要用對的方法,老友記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! 資料來源:中文大學2019年研究 (https://bit.ly/3ZQfyZZ)

  • 任何年齡的人士都能夠獲享 瑜伽 的好處。對於樂齡老友記來說, 透過恆常練習 瑜伽 ,有助改善平衡力及柔韌度,強身健體;而練習呼吸和冥想,亦有減壓舒緩的作用,幫助換來一夜好眠。 瑜伽 練習能為樂齡人士提升肌力及靈活,雖然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開始練習 瑜伽 ,但考慮到身體狀況,請務必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醫護保健人員的意見。開始鍛練前,準備合身及具彈性的衣物,以及一張 瑜伽 墊;並按照自己身體需要,使用 瑜伽 帶、 瑜伽 磚、牆壁或椅子等輔助。最緊要覺察自己的身體,順循步調慢慢做,享受運動帶來的爽快和身心裨益。 瑜伽 操 — 山式 難度:★ 功效:加強大腿、膝蓋和腳踝的力量,激活腹部和臀部肌肉,能預防駝背、改善體態 步驟1:站立 瑜伽 墊上,雙腳大拇趾相互併攏。首先抬起10隻腳趾頭和前腳掌,然後慢慢平鋪向地面。無法平衡的人,可以將雙腳打開約5到10公分練習。 步驟2:雙手輕鬆擺在身體兩側,掌心朝向前方。身體從雙腳肌肉慢慢收緊向上,注意膝蓋不要鎖緊。感受身體的力量,從腳底一直向上傳遞到膝蓋、髖部、腹部再到胸腔、頭部。 步驟3:維持動作,稍微將肩胛骨向上抬起,感覺肩胛肌肉緊縮。臉部肌肉保持放鬆,維持動作3-5個呼吸的時間。 瑜伽 操 — 山式 難度:★★ 功效:伸展背部及大腿內側、強健骨盆,讓下肢更靈活 步驟1:練習時坐在地上或床上,雙腳腳心相對,膝蓋左右打開,雙手抓住腳板,盡可能讓腳靠近自己。背部挺直,眼望前方,注意不要駝背垂頭。 步驟2:模仿蝴蝶拍翼動作,雙腿上下彈動。 步驟3:吸氣挺胸,伸直雙手,呼氣上身盡量前彎,臀部不要離地,維續20秒。視乎能力,重覆動作3~5組。 瑜伽操 — 貓牛式 難度:★★★ 功效:緩和背部僵硬 步驟1:手掌著地,膝蓋成跪姿,與肩同寬,手臂和大腿與地垂直,頭部朝下。注意肩膊在手腕正上方,呈一直線。 步驟2:開始會先進行「牛式」。吸氣,腹部收緊,一節節延展脊柱,背部下凹,緩滿而有控制地使骨盆往下轉動,頸部保持放鬆。 步驟3:接著換「貓式」。緩緩吐氣,想像貓咪拱背的姿態,背部拱起,彎成弓形。盡量使下巴貼近身體,感受頸部肌肉緩緩拉伸。以平緩的步驟規律交替約5-10次,使背部與脊椎確實地舒展開。 瑜伽 操 —坐姿簡易扭轉式 難度:★★ 功效:促進消化、提升脊椎活動度 步驟…

  • 隨著年齡增長,全身肌肉量逐漸減少。60至70歲樂齡人士,平均有一成人罹患「肌少症」,年過80歲長者更高達五成機率患上肌少症,增加跌倒骨折、骨質疏鬆症及其他疾病(例如肺炎),甚至死亡風險。 多做 運動 可以防止肌肉流失,達至強化肌肉之效,活得更健康長壽! 研究指出,缺乏 運動 者於40歲過後,每10年肌肉量將會減少約8%,加上都市人生活型態改變,不當節食、久坐少動,造成肌少症有年輕化的趨勢。早期的肌少症患者會感覺身體有點虛弱,變得不想郁動,握力下降如擰不乾毛巾,或是走路變慢,容易跌倒;若想確認是否罹患肌少症,可尋求醫生診斷。 不論任何年紀,養成 運動 習慣,對維持身體肌肉量有莫大裨益。建議樂齡人士每周最少進行3次 運動 ,每次20至30分鐘。練習增強柔軟度和平衡力的 運動 ,如太極、瑜伽等。阻力訓練如使用彈力帶、或是裝滿水的水樽當作啞鈴,已可達至強化肌肉之效。 增肌 運動 鍛練1:二頭肌彎舉 動作:站立或坐下,雙手各握一個水樽或啞鈴,手放身體旁邊。呼氣,同時慢慢向胸口屈曲手肘。吸氣,慢慢伸直手肘返回原位,左右手各重複動作5至10次。 增肌 運動 鍛練2:激活三頭肌 增肌 運動 鍛練3:橫向抬腿 增肌 運動 鍛練4:後向抬腿 手扶椅背,把阻力帶繞著雙腳腳踝。重心在左腳,右腳伸直,慢慢向後方抬起,維持5秒。注意身體保持直立。左右腳交替,各做10-20次。 資料來源:The New York Times – Preventing Muscle Loss as We Age

  • 常運動固然有益身心,但你又知道不同年齡階段也有適合自己的 運動 類型嗎?正因為不同 運動 都有各自優勢,我們更加應配合年紀階段所需,調整 運動 類型與強度。外國新聞網站《Mail Online》針對不同年齡層,提出相應的 運動 建議。 20-30歲 你需要帶氧 運動 及重量訓練 這個階段的身體正處於最狀態——肌肉能迅速恢復,而且最大攝氧量也是最高。建議每星期至少進行三至五天的有氧 運動 ,和至少三天的力量訓練。重力訓練應由輕開始,鍛煉背部、胸部、手臂、核心、肩部和腿部的肌肉群,為健康建立基礎。 30-40歲 時間不夠?每星期堅持重量訓練吧 30歲打後的日子,生活重心轉移至家庭和事業,空閒時間非常有限。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可以迅速拉高心率,達至極佳運動效果。亦建議加入重量訓練,以降低未來出現骨質疏鬆症或關節炎的機會。 40-50歲 中等強度的帶氧 運動 40歲以上人士身體新陳代謝減慢,肌肉密度顯注下降,容易出現「中年發福」的情況。這年齡階段的人士適合進行中等強度的帶氧 運動 ,以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,並保持肌肉張力。 50-60歲 著到平衡力和柔韌性的 運動 走過一半人生,雖然沒有年輕時那麼有拼勁,但更要感謝有運動習慣令自己看起來比別人更精神和健康!這個年齡階段應著重訓練身體的平衡力、靈活性及活動性,建議每天拉伸和集中呼吸10分鐘,並配合適當的有氧運動及臀部和核心的肌肉訓練。   60+ 保持適量 運動 量就已經很好了! 隨著骨骼和肌肉密度變低,60+老友記最重要的就是預防衰弱和跌倒。可以按照個人能力和運動節奏進行適量運動、重量訓練,並以防止受傷、增加活動能力為主要的運動目標。 運動不但能強身健體、而且也能維持社交,令人心境開朗,你準備好承諾自己踏上運動人生嗎? 資料來源:《Mail Online》

  • 跑馬拉松練出一身令人驚羨的肌肉往往令人有錯覺——將長跑與強身健體畫上等號。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醫學教授I-Min Lee指出,這種 運動 或不如你所想的完美。由於長跑有可能會對人體關節和消化系統造成負荷,教授更推薦另外5種 運動 。研究顯示, 運動 的好處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、對抗疾病、骨折、減少跌倒、調整免疫功能、減緩關節炎、延壽、改善生活品質。而針對以上好處,哈佛教授特別推薦對身體最好的某些運動,快把它們記下來吧! 5大 運動  運動 #1 游泳 研究報告指出,游泳算得上是完美的運動。游泳不但會運動到你身體幾乎每一部分肌肉,也能提高心率、改善心臟健康、保護大腦避免罹患因年老而出現的腦疾。 教授I-Min Lee表示,針對關節炎病患者,游泳是非常合適的運動,因為游泳相對不需要令身體承受重量。 每次游至少30-45分鐘,就是有氧運動,有助對抗憂鬱、減少壓力,心情自然變得愉悅。  運動 #2 太極 太極拳動作緩慢而柔和,講求高度集中力,一呼一吸皆是學問。太極主要是鍛鍊下盤核心肌肉群的穩定,而單腳站立及重心轉移的動作可以改善平衡能力, 至於半蹲的姿勢可以訓練腿部肌肉及腳掌的抓地力。 太極可謂適合任何年齡的人去接觸,旨在舒展筋骨,緩解神經緊張,按摩關節,從而達致身心健康,延年益壽。I-Min Lee表示,老人特別適合打太極拳,因為太極拳重視平衡,正好彌補老年人平衡感退化的毛病。 《NEJM》一項研究亦指出,與有氧運動、練肌肉相比,每星期參加兩次,每次一小時的太極課程的老人,只要堅持半年,就能把跌倒風險降低,而且效果一直維持了三個月!  運動 #3 力量訓練 運動生理學家Chris Jordan提出了7分鐘的鍛煉方法,他在全球知名媒體 《Business Insider》的報導中指出,健康的成年人應該定期進行阻力、力量訓練。除此之外,你還可以使用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,把踏單車和跑步這類對心血管豐有益處的運動與阻力訓練相互結合,以達良好結果。  運動 #4 步行 步行聽起來可能微不足道,但經證實確是奏效的藥物。多項研究表明,即使以中等或悠閒的速度步行至少30分鐘,對大腦和身體均有益處,包括是提升記憶力和減少憂鬱症狀出現。如果未確定從甚麼運動入手的話,不妨先從「走路」開始入門!  運動 #5 凱格爾運動 (Kegel Exercise) 如果你認為只有女性才需要凱格爾運動便大錯特錯了。凱格爾運動有助增強骨盆底的肌肉,男女皆宜做這項運動。因為隨著年齡增長,子宮、膀胱、小腸和直腸這類肌肉開始變弱。中老年人可以透過加強這些肌肉,以達防止膀胱洩漏之類的尷尬問題。哈佛大學研究人員表示,做凱格爾運動的正確方法,是收緊排尿肌肉(簡單說明就是憋尿的動作),並建議將收縮動作維持2-5秒,把動作重複10次,每天進行3-4次以達最佳效果。 資料來源 : 哈佛醫學院、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、商業內幕(Business Insider)

  • 熬夜傷腎,但香港人生活忙碌,習慣晚睡。到底怎樣才可以 補腎 養腎,解決腎虛問題?推薦6個 補腎 運動,大家可以跟著做。請緊記,如果懷疑自己有腎虛問題,應諮詢專業醫生了解呢。 補腎 應沿用循序漸進的方法,並無一步到位、快速見效的方法。另外,補腎並不拘性別,男女皆有機會患上腎虛問題,亦不等如單單影響性功能,因此補腎不等於壯陽,這乃是種迷思。進食保健品和藥物前,務必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,並按照其指示做治療,切忌擅自食妨間流傳功效強勁的藥物。 根據中醫的醫學理論,「腎虛」可分為不同的辯證類型,亦屬廣泛的生理狀況。 它不單是針對解剖學上的腎臟問題,還包括血液系統、呼吸系統、生長發育、消化系統、內分泌代謝、泌尿系統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。 按照中醫的說法,一個人壽命的長短,主要與腎有關。腎是人的先天之本,腎中所藏的精氣,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命活力。因此養腎是非常重要的! 日常 補腎 方法 #1 勿忍小便:老年人,小便排不乾淨,留有殘尿,導致泌尿系統反覆感染,有的還演變成尿毒症,非常傷腎。 #2 喝水養腎:不要等口渴了才去喝水,而應該定時補充;第二是最好飲用溫開水。 #3  飲食 補腎 :按五行學說,黑色入腎,許多黑色的食物,如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米、黑豆等,都有補腎的功效,可斟酌食用。 6個 補腎 方法運動 十指梳頭:長白髮未必跟年紀有關,年輕人長白髮或和壓力大、腎精不足有關。可以用十指指腹梳頭,力度控制在讓頭皮微感發熱,促進血液循環,忌猛力按,以免擠傷頭皮。 踮腳尖:掂腳尖能讓足少陰腎經更加通暢,達到保腎精、益腎氣、固腎中陰陽的功效。別小看這個動作,它能有效加快氣血的流動,使足後跟得到血液滋養,有助緩解疼痛感。 端正坐好:正確的坐姿為抬頭、挺胸、收腹,然後來回慢慢地轉動身體。這個動作有助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,達到補腎、益腎的功效,特別指腰部活動,藉此補充腎臟所需的精氣。 深蹲:深蹲動作可鍛練腰部和腿部力量,並加快腎臟周圍的血液循環,強壯腎臟功能。此外,深蹲亦能加快下半身的血液循環,促進腎臟過濾速度,同時藉由尿液把體內需代謝的廢物和毒素排出體外。老友記做深蹲時應量力而為,由難度低開始,注意安全。 踢毽子:踢毽子可加速新陳代謝,促進全身血液循環,同時充盈腎氣,有助改善腎臟功能。溫馨提醒,飯前飯後不宜踢毽子,以免影響食物消化,或造成胃腸道不適。踢毽子時間約控制在15分鐘以內,冒汗即可停止。 打太極拳:太極屬緩和的有氧運動,透過腰部的緩慢運動,來增加其氣血循環,藉此幫助補充腎氣。

  • 提及 癌症 ,很多人都會關心治療方法,而忽然了運動訓練的重要性。亦有經常運動習慣的病人會有疑問「我現在可以做運動嗎?可不可以做重訓?」答案是當然可以!全因運動可有效增進免疫能力,這對於 癌症 的治療是相當有幫助的。癌病人食慾不佳造成營養不足,體重急劇下降,再加上缺乏運動、以及治療所產生的身體負荷,令肌肉質量流失加快,有機會造成肌少症。 更重要的是,如 癌症 病患有肌肉質量缺乏以致肌少症的情形,有研究指出病人存活率會較低,這反映我們身體的肌肉量多寡與會影響著存活率。重則影響存活,輕則長期感到疲憊—這也是癌病人最苦惱的問題。病患可以透過運動並減少憂鬱及焦慮的情緒,也以可舒緩疲憊症狀。並透過運動,重拾回到正常生活的信心。 那麼,有甚麼運動適合 癌症 病友?要注意每種 癌症 所需注意的情況不太一樣,美國運動醫學會(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)針對癌症患者的運動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: 適合 癌症 病人的運動 #1 帶氧運動 如慢跑、健步行、踏單車、游水等運動,每週3-5天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中等強度以上,所謂中等強度,即覺得熱及微量出汗之外,呼吸會開始急促,但仍可以跟附近的人說話。而身體過於虛弱無法從事長時間運動的患者,則可以每次做10分鐘,運動總量累計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。 #2 阻力訓練 例如重量訓練、單槓、掌上壓、舉啞鈴等運動,每週2-3天,由低強度開始,逐漸增加。 #3 柔軟度延展運動 每週2-3天,可以特別針對因治療癌症受影響的關節,例如是頭頸癌患者常會出現肩頸攣縮的情況,應加強頸部及肩部的伸展。而乳癌患者常陪隨肩部活動度受限的情形,應著重肩部活動運動及伸展。 隨了以上原則性建議, 癌症 病人的運動治療亦可簡略分為3個階段,以協助不同階段的患者渡過復康期。 癌症 前期復康 所指的是由確診至開始癌症治療期間的階段。物理治療師會建議病人在開始 癌症 治療前進行運動,包括強化心肺功能、強化肌肉的運動,希望增強病人的力量,為治療作好準備。 癌症 治療期復康 當病人進入 癌症 治療的階段,運動目標會由強化身體機能轉變為保持機能。病患在治療階度容易感到疲累、手腳麻痺、肌力不夠,建議進行輕度運動,例如簡單拉橡筋帶的肌力鍛鍊、在公園急步走、在家踏健身單車等,讓病人能夠保持一定運動量。 癌症 存活期復康 結束治療後,病人正式進入康復階段,物理治療師會因應病人的日常及工作需要,設計合適運動強度的訓練。例如年輕病人康段後需要儘快回到工作崗位,在狀態許可情况下,可考慮把運動轉為中、高強度,例如慢跑,重力訓練等。

  • 睡前做些簡單的運動,可以促進入睡與深度良好的 睡眠 品質。美國心臟協會最有研究發現,相比有氧運動,重量訓練對於 睡眠 更有幫助,可以提升 睡眠 質量,從而改善心血管健康。 改善肌力和骨密度提高睡眠品質 過往有專家建議可透過有氧運動改善 睡眠 ,但最新研究指出啞鈴、伏地挺身、仰臥起坐等訓練肌肉承受阻力的運動改善 睡眠 質素效果更令人出乎意料。 是次研究共有 386 名符合超重或肥胖標準的成年人為參加者,他們被隨機分配到四個不同的組別,四組分別是不運動組(對照組)以及三個運動組(有氧運動組、重量訓練組、有氧和重量混合)。 四組參加者進行為期 12 個月的測試,運動組每個參與者每週 進行3 次 60 分鐘運動訓練,訓練內容包括: ●有氧運動組:訓練期間選擇跑步機或自行車來進行有氧運動,研究人員還會監測參加者的心率,需保持在規定的心率內,要求維持在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運動。  ●重量訓練組:主要透過重訓器材完成訓練,每次訓練鍛鍊到全身肌肉群,包括胸部推舉、背闊肌下拉、二頭肌捲曲、肩部推舉、下背部伸展、軀幹旋轉等,每個部位至少進行三組,每組需 8 -16 下。  ●有氧和重量混合組:前 30 分鐘進行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,再 9 組重量訓練的練習。  參加者同時也會進行匹茲堡 睡眠 品質量表(PSQI),了解每個人的睡眠時間、 睡眠 效率、入眠需時、 睡眠 障礙。當得分數越低表明 睡眠 質量越好,若得分大於 5 被認為是睡眠質量差。  研究發現,逾三分之一 ( 35 %) 的參加者在研究開始時睡眠質量較差,明顯發現重量訓練組和混合運動組的睡眠效率增加最多,但有氧運動組和不運動組的睡眠效率沒有增加。 改善睡眠是保護心血管中重要方法之一…

  • 年紀大,機器壞,有人勞損嚴重「周身痛」,亦有人健步如飛喜歡行山遠足。有部分老友記怕關節痛,因此久坐不活動,更莫說 運動 ,但其實身體是處於「用進廢退」的狀況,愈是不動,機能愈快衰退。 到底要休息還是 運動 ?這個問題,是不少上年紀朋友的疑問。 充足休息,亦要有足夠 運動 量 長時間臥床或久坐不動絕對會令身體機能變差,以下有些小技巧鼓勵老友記多 運動 。 #1 以簡易 運動 為主 對少運動長者來說,開始運動時不宜進行太困難的動作。即使條件比較差,也可以先從最簡單的走路開始,剛開始不限距離,每次10分鐘,一天走三次。隨著狀況慢慢加長時間與距離還有步行的速度。 #2 找個 運動 的好伙伴 耍太極、練氣功,這類群體運動的社團,可以增加老友記自發運動的意願。運動後能與好友共進午餐閒話家常,一大樂事! #3 找專業人士提供建議 有時候花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勸不了老友記,就要請專家向家人提供專業建議。開啟對話之門,令他們了解運動的必要性吧~ #4 多給予鼓勵 老友記需要人多鼓勵,愛聽溫柔的話。不妨多用些鼓勵的話,切勿用威脅或強迫的口氣。當他們氣餒時,更要稱讚他們的付出,正向回饋會令老友記更覺得自己的 運動 是另一種收穫。 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!不要把 運動 想成是苦差。能身體健康地遊山玩水,自理起居,不是一件幸福事嗎?

  • 1
  • 2